谭君
重庆第二师范学院,生物与化学工程系,教授
教育经历(从大学本科开始,按时间倒排序):
2005/03 – 2007/12,重庆大学,生物工程学院,博士,导师:王伯初
1998/09 – 2001/07,重庆大学,化学与化工学院,硕士,导师:魏子栋
1994/09 – 1998/07,重庆大学,化学与化工学院,学士,导师:张东翔
工作经历(科研与学术工作经历,按时间倒排序):
2011/11–至今,重庆第二师范学院,生物与化学工程系,教授
2009/09–2010/10,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(加州理工学院),
Materials and Process Simulation Center,博士后
2008/06–2012/06,重庆大学,生物工程学院,博士后
2008/11–2011/11,重庆教育学院,生物与化学工程系,副教授
2003/03–2008/11,重庆教育学院,生命科学与化学系,讲师
2002/08–2003/02,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,生物波研究中心,研究
助理
主持或参加科研项目及人才计划项目情况(按时间倒排序):
1、 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, TAS2R38 苦味受体激动剂的分子设计
与合成、2014/03-2016/02、6 万、在研、主持。
2、重庆高校创新团队建设计划,KJTD201325、基于系统生物学的创新药物
研究、2013/01-2015/12、60 万、在研、主持。
3、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,20901086、抗癌槲皮素金属配合物选择性结合
survivin 启动子的机理研究、2010/01-2012/12、18 万、已结题、主持。
4、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项目, 201003316、 抗癌药物抑制 survivin
基因转录表达的机理研究、2010/10-2011/12、10 万、已结题、主持。
5、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项目,20090450788、抗癌药物选择性结合
富含 GC 的 DNA 的理论研究、2010/01-2011/12、3 万、已结题、主持。
6、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,2011BB5109、吴茱萸碱过渡金属的合成及其抗癌
作用机制研究、2011/07-2014/06、10 万、已结题、主持。
7 、 重 庆市自然科学基金 , 2005BB5287 、 槲皮素金属配合物的研究 、
2005/07-2008/06、5 万、已结题、主持。
8、重庆市教委科学技术研究项目,KJ051503、槲皮素金属配合物的药学研
究、2005/07-2009/06、4 万、已结题、主持。
9、重庆市科技攻关项目(重点) ,CSTC2009AB5037、唾液中 5 种毒品同时快
速检测装置的研究、2009/01-2011/12、30 万、已结题、参加。
主要著作:
1. Li Y ang, Jun Tan*, Bochu Wang*, Liancai Zhu. Synthesis, characterization, and
anti-cancer activity of emodin-Mn (II) metal complex. Chinese journal of natural
medicines, 2014, 12(12): 937-942.
2. Lou Deshuai, Wang Bochu*, Tan Jun*, Zhu Liancai. Carboxyl-Terminal and
Arg38 are Essential for Activity of the 7α-Hydroxysteroid Dehydrogenase from
Clostridium absonum[J]. Protein and peptide letters, 2014, 21(9): 894-900.
3. Jun Tan, Ravinder Abrol, Bartosz Trzaskowski, William A. Goddard III. The 3D
structure prediction of TAS2R38 bitter receptors bound to agonists
phenylthiocarbamide (PTC) and 6-n-Propylthiouracil (PROP). Journal of
Chemical Information and Modeling 2012, 52 (7): 1875–1885.
4. Jun Tan*, Liancai Zhu, Bochu Wang. GC(Guanine-Cytosine)-Selective
DNA-binding and antitumor activity of quercetin-manganese (II) complex.
Chemistry & Biodiversity, 2011, 8: 1550-1559